背景图
华为的回应不是“法治”,而是以势压人

华为前员工李洪元离职后被起诉敲诈勒索,在羁押251天后,最终因犯罪事实不清、证据不足被释放。近日,李洪元及其家属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并表达了诉求:希望能跟华为高层沟通,并希望华为方面能就此事进行道歉。

针对此事,华为昨日晚间作出回应,读完这份百来字的回应,迎面扑来的就是华为那傲慢的神态。这份回应大致意思就是:我没错,你可以来告我。讲得还是那套他们嘴里的所谓“法治”。

法治讲的是一切事情都要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。华为此前的做法到底是正常举报还是有意构陷,这真是一个问题。要么是华为错了,要么是检察院错了。如今,检察院因为犯罪事实不清、证据不足,不符合起诉条件,决定对李洪元不起诉,还对其作了国家赔偿,这说明谁错了?

一起本是普通的民事纠纷,却不知被华为以什么方式“包装”成了涉嫌敲诈勒索的刑事案件。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,就因这“无中生有”的举报,无端遭了251天的无妄之灾,而始作俑者就是华为。

更可恶的是,如今司机机关都还李洪元以清白了,华为却依旧摆出一副“你不服,你来告”的傲慢姿态,没有一丝歉意和悔意,一再拿法律作为挡箭牌,实在是有些令人费解。到底是什么给了华为这样的“迷之自信”,在铁板钉钉的事实面前,还端着“法治”的架子?

不知华为是否知道,在我们的刑法里还有一条诬告陷害罪?《刑法》第243条规定,犯诬告陷害罪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尽管这一罪责成立的条件必须是具有主观方面的故意,具有陷害他人,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。但华为如果拿不出足够的证据,证明当初其一系列动机的正当合法性,便很有可能涉嫌“诬告陷害罪”。而事实上,从当下披露的许多信息来分析,这一可能性不是没有。

华为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最讲法律的企业,却利用法律来打压自己的前员工;华为说尊重法律,却又对司法机关的结论视而不见。这不是什么“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”,而是“以势压人”的体现。

现实中,大企业“以势压人”的事情并不少见,法律成了他们可以“玩弄”的打压异己的工具。比如,在与员工发生纠纷时,有些企业就利用自己强大的法务团队,迫使维权员工放弃维权;而一些大企业更是凭借其在当地的影响力,借助司法机关之手,为其“摆平”麻烦。比如,去年鸿茅药酒厂动用当地公安机关跨省抓人的事件,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。

近些年,华为以其“硬核”的技术圈了众多国人粉,逐渐成了许多人心目中能够代表民族精神的品牌。许多民众支持华为,是因为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技术的进步。只是,华为不要因此而误判,民众对技术进步的渴望,并不能替代对法治进步的渴望。一旦两者发生冲突,会毫不犹豫站在法治一边。

在“李洪元事件”中民众几乎一边倒支持李洪元的态势,就是最有力的证明。

媒体观点

李洪元的遭遇非常令人同情,司法机关最终判他无罪,并给予国家赔偿,这是事情对错一锤定音的结论。华为公司没能及时作出反应,帮助这一冲突以更合理的方式化解,这反映了华为的管理是存在缺陷的。与此同时,不主张将这件事情过度上纲上线,用它来对整个华为公司进行道义上的否定,这样做不够理性和实事求是。 ——《环球时报》总编辑胡锡进(粉丝数2029万)微博

刑事追责程序为企业和个人所裹挟,不仅使当事人的人身权益被侵害,而且让国家机关的权威和公信付出代价。从可能的报假案到做伪证、诬告陷害,涉事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不能一直沉默以对,必须给公众一个交待,这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与自觉。而国家机关对此亦须继续调查,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,给出必要的惩罚。 ——南都评论

以华为之大,以华为之强,可以在法律范围内,让一个员工的生活天翻地覆。但是,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;狼性之外,还当有同理心和悲悯。企业有大的目标,员工更有小的尊严,不能为了大的目标而随便轻视个体的小尊严。华为的巨轮轰隆隆碾过,却不屑向被压倒的小草说一声道歉!于是,所有小草都生气了。再大的企业,也是由一个个劳动者组成的;再大的道德光环,也不能侵蚀一个公民的尊严和人身自由。 ——澎湃新闻

网易暴力裁员尚且给人留有一线生机。但是华为比网易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不仅仅裁员,顺手还把自家的无罪的前员工送进了监狱。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冷酷的公司才做出如此决定。或许这才是华为一直提倡狼性的理由吧。生而为人,却没有人性。化身为狼,只享受血食带来的快感。 ——微信公号“即刻国际”

前一阵,因为一些国外组织对华为的压制,我们大多数人,都免费做了华为的宣传员,支持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企业代表挺过这一难关,对华为要员在国外被羁押一事,上上下下动用了大量资源给予华为支持,生怕华为受了一点委屈。然而,谁能想到,也在这个过程中,华为对自己的员工,也出手这么狠,甚至更狠,当这个事情终于曝光,却又是这样一个回应。 ——微信公号“呦呦鹿鸣”

李洪元不是被拘留,而是刑事羁押,而李洪元被羁押200多天是符合法律规定期限的。此外,检察院决定不起诉,并不等于可以得出华为诬告陷害的结论。 ——律师童彬超接受21世纪经济日报采访


轻触查看原文链接。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人民网所有,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版权问题举报

发表您的看法

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。若该问题持续出现,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