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图
唐诗与孤独


大家好,我是蔡丹君,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。非常感谢格致论道讲坛和哔哩哔哩的邀请,也很感谢热情的大家。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《唐诗与孤独》。

孤独是什么?

最近正逢毕业季,有很多同学要踏上新的征程。有一位同学告诉我,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。前段时间他还去了这个城市,领到了一间小小的宿舍。有多小呢?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小,就用唐寅的《草屋蒲团图》来做替代吧。

他进到宿舍以后,吓了一跳。宿舍实在是太脏了,脏得有点恐怖,甚至有一点像刑事案件的犯罪现场。墙面上有蟑螂尸体和不明血迹,没办法刮下来,于是他只好去买壁纸。当他一张一张地贴壁纸的时候,想起了远方的学校宿舍,他觉得自己好孤独啊。

文学,尤其是诗歌,本质上是对人类孤独的书写。那么,什么是孤独呢?

有的同学可能会说:“老师这题我会,我20多年母胎单身,我可太孤独了!”孤独不是孤单,孤单着的人可不一定孤独。

也有同学说:“我爸妈旅游去了,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,我得拼命地说服自己,我真的是亲生的,我可孤独了。”爸妈旅游去了,你一个人独处,悠哉悠哉地躺在椅子上,不是挺舒服的吗?独处也不一定是孤独。

有的同学又说:“老师你别给我们说这些,孤独都是你们文艺青年的,我们每天是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们可不孤独呢。”其实,孤独也不是情绪上的一味消沉或者沮丧。

那到底什么是孤独呢?孤独是一种对自我的思考,它是一种思考人之为人的方式。我们从朦胧的感受到理性的认知,认知孤独,是要从孤独当中获得人生前行的力量。

我认为,孤独至少包含了四个层次:我如何与我自己相处?我如何与他人相处?我如何与自己所处的空间相处?我如何面对生命的渺小与自然的代谢?

从青年才俊变为贬谪罪臣

在唐诗中,不乏一些讲述孤独的诗。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柳宗元的故事。柳宗元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文学家,他的很多文章都被选入了课文,比如《小石潭记》《捕蛇者说》,曾经的全文背诵啊。而且这两年,柳宗元那些深奥的哲学论文还选入了的高考语文试卷。我想有同学一定会面带表情说:“我可太喜欢柳宗元了!”因为他的文章直接拉高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。

柳宗元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?今天我们通过一首叫做《江雪》的诗来理解。

这首诗大家从小背到大,都很熟悉。它是柳宗元在永州的时候所写。在永州期间,他的经历和前面那位贴壁纸的同学有一点点相似,因为他也曾经改造过自己居住的小空间。

柳宗元出生于773年,也就是唐代大历年间。他祖上的条件很不错,他在长安的善和里和亲仁里有两套祖宅,在长安的西南郊还有一座庄园,在安徽的宣城也有一些家产。

柳宗元出身于著名的北朝的河东柳氏家族。这个家族在唐代出过很多重臣,像唐高宗王皇后的外婆家就是柳氏。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是当时一位很重要的大臣,可这不就撞在武则天的枪口上了嘛,所以柳氏一族后来被武则天打压得子孙零落,走向了没落。到了柳宗元这一代,他的父亲只能算是底层的官员。

但柳宗元还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,他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士及第,比他大一岁的刘禹锡也是在这一年及第的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20、21的年龄现在对应的是我们大二、大三的同学。

柳宗元在26岁的时候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,由此正式入仕,担任了集贤殿书院的正字。正字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官职,但却是直接服务于皇帝的,所以政治前途无限。刘禹锡当时担任的也是类似的工作。所以这两位年轻人在当时可谓是春风得意,鲜衣怒马,名满长安。

但是,正当他们希望能够以身许国,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,命运的乌云不期而至。

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这一年柳宗元32岁。唐顺宗继位了,他希望能够革新他父亲唐德宗时代的弊政,惩治宦官干政,开创一番新局面。他任用了王叔文、王伾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,发起了“永贞革新”。柳宗元和刘禹锡也在这个集团当中,他们也被提拔了。

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,唐顺宗的身体实在太不好了,很快就因为风疾之症让位,再过不久,他就去世了。所以整个“永贞革新”只维持了180多天。

唐顺宗的儿子唐宪宗登位以后,就将王叔文、王伾为首的革新集团悉数罢黜,柳宗元和刘禹锡就被裹胁其中。这两个青年才俊根本没有想到,自己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宫廷斗争。

这件事情直接让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命运从天堂跌入了地狱,一个被贬为永州司马,一个被贬为朗州司马。这两个地方都在湖南,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。政治革新集团两位首领王叔文、王伾被贬后,一个病死,一个被赐死。

他们被贬谪后,唐宪宗还加了一道诏令:“纵逢恩赦,不在量移之限。”也就是如果朝廷今后有大型的赦免活动,这些被贬谪的人,后称“二王八司马”,都不在赦免范围之内。这就相当于要把他们永远地禁锢在被贬谪的蛮荒之地,从此断绝了他们回长安的希望,也断绝了他们的仕途。所以,此时的柳宗元遭受了极大的打击,他的命运在一年之中发生了极大的转折。

了解这些背景以后,我们再来读《江雪》这首诗,感觉会完全不同。

被天地遗忘的“孤舟蓑笠翁”

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句: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,在柳宗元的人生中,他是怎样在永州度过了十年?

在贬谪之初,他都没有想过会在永州待上十年。十年后即815年,柳宗元接到诏书,要他立刻返京。经过几个月短暂的等待之后,他又被贬往柳州,再待了四五年,他的人生就走到了终点。柳宗元一共只活了47岁。

柳宗元来到永州的这个地方时,他的命运变化太大了。之前他是出入宫廷的青年才俊,而此时他是一个罪臣,一个被永远束缚在蛮荒之地的罪臣。

永州:柳宗元的绝境

所以他称呼当时的永州是囚山、是愚溪,他在这个地方过得非常艰难。唐代的永州和我们现在不一样,它是一个瘴疠横行、虫蛇遍地之地。

在这个地方,柳宗元要面临新的挑战。他刚到永州时没有正式的编制,只是司马员外置(同正员)。这导致他没有官舍,只能寄住在寺庙里。生活条件很差,他的身体也变得很差,甚至一度读书写作都非常困难。

自然环境方面的压力是其次的,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隔绝。柳宗元背负了很多的骂名,因为参与了这场革新,此时京城里愿意和他交往的人极少,只有一些一起被贬谪的人和他来往。

亲人的离散也使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心中怀着极大的悲苦。在柳宗元20岁的时候,他的父亲就去世了。27岁的时候,他的妻子去世了。此后他没有再续弦,所以他是很孤单的。

而到了永州、柳州这样的地方,他找不到和自己门第相当的人来结婚续弦。因为唐代的婚姻习俗非常看重门第。他后来可能有妾,但是没有在精神、灵魂和感情上相通的妻子了。

最可怜的是他的老母亲,70多岁跟随柳宗元来到了永州这个蛮荒之地。她在34岁的时候才生下家中独子柳宗元,55岁孀居,此后一直跟随儿子生活,晚年要过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。到了永州半年之后,他的母亲就去世了。

所以当时柳宗元的心境是“去国魂已游(一作‘远’),怀人泪空垂。”在永州这个地方,他的心情就是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。

我们再来读一下这句诗: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在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以后,柳宗元是如何应对的呢?他开始接受这样的人生处境,开始经营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。

刚到永州时,他没有官舍住,住在寺庙里。那个寺庙的光线非常幽微,他就在西边的墙上开了一扇窗户。因为透过这扇窗户,他能看到美丽的潇江,看到层层的密林,有非常优美的风景。他觉得这个地方真是太好了,觉得内心有一种满足。

《永州八记》

在这样的一个地方,他开始寻找一些美丽的小空间。所以他在永州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《永州八记》。《永州八记》里面有一篇叫做《钴鉧潭西小丘记》。钴鉧就是熨斗,这个潭水的形状有一点点像熨斗。在它的西边有一座小山丘,这个地方连当地人都看不上,所以柳宗元花了400文就把它买下了。

他买下这个地方以后,对它进行了一番修整,把上面的那些荒草恶木都去掉了,于是它的佳木、美竹和美石都显露了出来。他站在这个小丘上向远处眺望,仿佛远处的飞鸟、浮云都来献上它的美,他觉得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美好了。

此时他在心中还做过一个小换算,如果这块土地在长安郊区,那些达官显贵争相购买,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。

但是,他的内心却是孤独而又悲凉的。因为这块小丘就像是被世界遗忘和遗弃的一块土地,犹如他自己,被遗弃在了世界的边缘。但是柳宗元在这个世界里经营着自己的思想,永州助成了他思想的成熟。

如果我们只是把《永州八记》当做是排遣郁闷的文字来看,其实格局就小了。他在这个地方思考的是宇宙之大与生命之小的关系,他在探索这样的小风景里面世界的旷达与幽微:我如何在这个小世界当中去经营自己内心的宇宙呢?所以,此时我们会发现《江雪》当中的这样一个世界。“千山”“万径”,还有“孤舟蓑笠翁”,也同样是这样的一种对比。

“孤舟蓑笠翁”可能是柳宗元的一种心理映射。之前我们说过,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与他在社会意义上隔绝了,同样被隔绝的,其实还有人生的种种可能。

这些年里,他的同辈人,像他的朋友韩愈正在京城发起古文运动,三十年间名塞天地。还有他的同龄人白居易、元稹在进行新乐府运动,这场运动在二十年间,让从台阁缙绅到贩夫卒,无人不知道“元白”的名字。

而柳宗元,他却是待在他小小的永州,他就像是这个被天地遗忘的“孤舟蓑笠翁”。可是他仍是傲然的,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肃杀,他仍然在这千山万径之中,在这风雪寒江上,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,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,弃天地于不顾。这就像他自己说的“虽万受摒弃,不更乎其内”。

永州这个地方,埋葬了柳宗元的政治理想,却开启了他文学与哲学的秘境。如果没有永州,那我们可能得不到唐代文学上如此重要的一位文学家、哲学家柳宗元。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,在柳宗元的墓志铭上,他可能只是一个永州司马,我们不会记得他其他的东西。所以,这就是孤独赐予柳宗元的力量。

他在这个地方不断地反思,写下了很多著名的篇章,像《封建论》《非国语》,还有《天说》等等。他思考古今,纵览宇宙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哲学的世界。他的笔下还产生了像《捕蛇者说》这样富有浓郁儒家悲悯情怀的作品,因为他心中的理想始终是“辅时及物”。

所以一个人在孤独中可以不丢掉理想。此时的柳宗元,他就是那个“孤舟蓑笠翁”。

将孤独视为一种力量

柳宗元的人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种可能。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人生出现了从顶跌到底的跌坠,如果我们卑微到尘埃,我们该如何应对?如果我们的人生注定平凡,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工作,那我们又将如何应对?此时,我们不妨把孤独视为一种力量。

今天我们能够读到《柳河东集》,一定要感谢他的朋友刘禹锡,刘禹锡是《柳河东集》的初编者。

柳宗元在柳州去世前写下遗嘱,将自己的文稿和子女托付给了刘禹锡。刘禹锡万分悲痛,写下了非常悲伤的句子和文章去纪念柳宗元。

当时他写过一篇《重至衡阳伤柳仪曹》,这篇诗讲述了当年他们二人在湘江边上分别的场景。他们一个要走陆路去广东,一个要走水路去柳州。他在这个地方看到柳宗元的帆船像闪电一样,飘忽不见了。他没想到,柳宗元从此就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消失了。

眼下正是毕业季,很多同学都在面临分别。可能若干年后你会发现,那真的就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,所以我们要珍惜青春里的那些朋友。

柳宗元的《柳河东集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集子,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。他书写孤独,也给了现在的我们很多启发。

唐诗中的别味孤独

在唐诗当中,像这样孤独的诗还有非常非常多。

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。其中的名句: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。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(一作“望”)相似。

这句诗当中蕴含着对宇宙与人的关系思考,是一种青春懵懂的对宇宙的好奇。我们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?月亮是什么时候照到我们身上的?这种澄澈的思想在千古之下仍然让我们感动。

我们还学过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: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
陈子昂写这首诗时,他正遭遇着人生中的一次挫折。当时他非常希望有所作为,但是时代给他的机会太有限了。他站在那个美好的时代,很想抓住它。他往前看,往后看,想去定义自己在历史当中的位置,可是这个时候他觉得茫然。于是,他生出了这种强烈的孤独感,这是人面对历史的孤独。

我们再来看杜甫的《登高》。杜甫在他去世之前,他写下了这篇被称为是唐代七律第一的《登高》。这首诗蕴含的感情实在是太复杂了,其中最好、最有力量的一句是这句: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杜甫在这个时候回望自己过去的一生,他在这里写到了季节轮转,写到了秋天的树叶仍遵循四季的约定,正在簌簌飘落。而宇宙仍然是生生不息的,是“不尽长江滚滚来”。在这种孤独当中,他仍然怀有一种希望,就在这个“来”字上。
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孤独始终是人面对自己的对话,它是生命给予我们的一次个人成长的机会。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可能都会面对这样的时刻。

现在我们物质世界的发展已经非常发达,人类科技快速发展,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。可是,我们每一代人都始终要面对自己个体精神上的成长。

我们和古人的情感与精神其实是相通的,我们和古人经历共同的悲欢离合、酸甜苦辣,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去咀嚼生命当中的诸般滋味。所以,在人生遭遇了一些不顺,或者是在人生面对某一个转折的时候,我们不妨去文学经典当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力量。

我的演讲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!在这里,祝福所有的同学所有的朋友,尤其是今年夏天要毕业的同学们,此后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!

本文收录于 荒诞与孤独 (9/28)
上一篇
解构《一句顶一万句》
下一篇
等待

轻触查看原文链接。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蔡丹君所有,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版权问题举报

发表您的看法

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。若该问题持续出现,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