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图
粤语消逝,本质是『文化产业没落』和『精神内核灭亡』

一段时间以来,互联网上关于“保护粤语”、“粤语传承”的争论越来越多。作为在广州生活超过20年、以国粤双语作为母语的95后年青人,我想聊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。

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标题中已明确指出:粤语的消逝,本质是粤港文化产业的没落,和粤语精神内核的灭亡。接下来我将分3个部分来论证这一点。

声明:

  1. 本文中的表述如“很多”“很少”基于笔者的日常观察,而非具体统计数据;
  2. 内容仅为个人观点,可能与读者的认识有所不同,欢迎交流讨论;
  3. 使用“粤港”而非“粤港澳”,是因为澳门特区在文化产业领域相对贡献较少,因此未作详细讨论;
  4. 部分粤语用词已使用括号标明释义,供非粤语读者参考。

前言

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需要尊重客观规律,任何一种语言的传承都需要载体。

在社交媒体上,不少网友都认为,粤语消逝的原因是“学校推普”、“家长不教”,导致粤语传承从下一代开始断裂。

但笔者认为,这不是根本原因。根本原因是,粤语的载体已经在慢慢消逝。而粤语的载体,不外乎是粤港文化产业的成果。

接下来,我将尝试从影视剧、新闻、日常在外消费这三个场景来聊聊,粤港文化产业是如何影响粤语的发展的。

从百花齐放到“无屁可放”

曾几何时,打开机顶盒,调至TVB翡翠台或者南方卫视,无数好看的港剧接踵而至。

从周润发的黑帮电视剧《上海滩》(1980)到韦家辉的商战剧《大时代》(1992),从ICAC反腐剧《廉政行动》到金庸的《射雕英雄传》(1983),题材之广、质量之精,令观众咂舌。总有一部电视剧适合你的口味,总有一句台词让你回味无穷。

《上海滩》剧照

而至于经典电影,那更是信手拈来:周星驰《大话西游》(1995)、周润发《赌神》(1989)、刘德华和梁朝伟《无间道》(2002)、张国荣和巩俐《霸王别姬》(1993)、粤港合作片《少林足球》(2001)……

“对唔住,我系差人!”“边个知?”(图源:《无间道》剧照)

有些台词,比如“做人呢,最紧要係开心”、“长命功夫长命做(做不完的事,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做,不着急一次做完)”、“如果勤力有用,乡下D牛只只发晒达啦(如果勤奋有用,乡下的牛早就发达了)”等,更是蕴含了人生哲理。

《铁血保镖》剧照

在《大时代》《射雕英雄传》等经典剧作分别在台湾金钟奖、飞天奖等多个电视节获得重要奖项的同时,我和我身边的同学也无不在传唱“浪奔、浪流”,无不在复诵“Sorry啊,有钱真係大晒啊(有钱真是可以为所欲为)”、“ICAC查案,唔方便透露”、“宜家唔系事必要你讲,但係你所讲慨一切,将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(告知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)”。

《读心神探》剧照

试问,这是学校逼我们学的吗?这难道不是由于粤语作品百花齐放,具有足够的吸引力,我们自愿争先恐后去模仿、去“为爱发电”,而自觉学习和传播粤语的吗?

香港优质作品喷涌,广府地区的文化产业也不甘落后。“生仔(男孩)未必就是福”一响,一家人就要开始排排坐看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了。这部从2000年开播共4330集的情景喜剧,在黄金档时间为无数广府家庭送去欢乐的同时,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反对重男轻女、地区包容融合、家和万事兴等前卫的价值观念。

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宣传图

是的!在以前,粤语不仅仅是语言,粤语更是人情味的生动诠释者,也是前卫观念的坚定传播者。粤语用大家都能听懂的“白话”说出了真挚的情感与真实的社会故事。

可惜,以前是以前,现在是现在。现在粤语的文化作品又是怎样的呢?

我看了2020年TVB《法证先锋4》的前几集,我认为TVB应该向我赔付看这部剧的费用。

《法证先锋4》剧照(图源:豆瓣)

接地气的港味和人情味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穿白大褂手拿iPad靠巧合办案的警察。街边采集、走访怀疑对象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下班、吃饭、锻炼。

那还不如改名叫《iPad先锋》算了!这样起码还能和苹果公司谈合作。

电影方面,我也看了2025年甄子丹《误判》,我的评分是60分。甄子丹的打戏给100分,文戏倒扣40分。剧情尴尬,台词突兀,情节老套——看完开头30分钟,我都已经能准确预测整部剧的剧情走向了。

《误判》宣传图(图源:豆瓣)

这部电影不能说差,但绝对算不上经典,和《黑社会》(2005)等电影相比,只能说望尘莫及。

事实上,这两部作品绝非个例。近年来,香港的文化产业一直在走下坡路,值得观看的港剧港影越来越少,到现在连屁都很难再放出一个。

就连综艺也如此。1995年开始,曾志伟的恶搞趣味综艺《奖门人》系列为TVB独当一面,而到了2022年,TVB炒港乐的冷饭还不得不靠湖南广电主办的《声生不息·港乐季》。

《奖门人》剧照

湖南广电主办的,质量肯定不差,但我想问问各位粤语使用者,你真的觉得“声生不息”这个词用粤语读起来顺口吗?

不顺吧!这是因为,《声生不息》根本不是为粤语歌专门打造的,只有“港乐季”专题才会有大量粤语歌上台。

《声生不息·港乐季》节目海报

无可否认的是,任何时代的年青人,大多数会追随新事物。那试问,05后或者更年轻的一代人学习粤语,是要去硬着头皮看烂片,还是去看偶尔有粤语出现的内地综艺?

影视作品的落寞让粤语的曝光率逐渐降低,缺乏触动心灵的载体,也就难以吸引年青一代主动去学习使用这门语言。这不仅是创作能力的式微,更是文化传播力的断层。

从针砭时弊到“一派祥和”

1999年1月1日,广东纸媒《南方周末》新年贺词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》感动了无数读者。

“阳光打在你的脸上,温暖留在我们心里”;

“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,除了真实” ;

“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,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,正义需要多少勇气”;

“在这个时刻,我们无言以对,惟有祝福:让无力者有力,让悲观者前行”。

从那时起,广州粤语媒体就因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备受街坊喜爱。广州粤语媒体从人民群众中来,到人民群众中去,尊重真实、批判不公,“够姜够敢讲”,真正服务广州街坊。这也是粤语精神的内核所在。

《新闻日日睇》陈扬,亲自采访因地铁1号线施工而搬到同德围的十几万荔湾居民的生存状况,在2005年5月份一连推出了6集《走进同德围》系列报道。

他说,“广州没有理由委屈这些百姓,一定要炸掉这座城市的冷漠。”

《新闻日日睇》陈扬(图源:广州新闻截图)

2007年,珠江台《630新闻》开始请来了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等“敢怒敢言”的政协委员在节目上针砭时弊。

白云山禁车,公开公务车的身份、避免公车私用,立法改变公厕重男轻女现象等提案的背后,都少不了韩志鹏的身影。

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

还有《今日最新闻》。2011年10月19、20日的节目爆料,节目记者路遥遥在东山新河浦采访违法停车场,遭车场工作人员阻止后,被街道“临时工”疯狂追打,先用凳扔,再用铁架砸,并在记者离开时,突然追上且捏住记者颈部,最后记者被打至血流满面,额头缝了4针。

东山街街道办事处当晚发出媒体通稿,声称他们经常巡查,但不知停车场的存在,停车场与街道无关,此是车场人员和记者的双方纠纷。有人质疑,实际上东山街道办和东山派出所有人参与了利益分成。

主持人彭彭认为,通稿完全是避重就轻,企图掩盖事实,在直播中愤而把通稿当场扔掉。另一主持人梁栋也在《南方都市报》发表文章称,当局的通稿材料空洞,而且假话连篇。

最后一张图右下角,是被主持人扔飞的当局通稿。(来源:《今日最新闻》2011年10月19日直播画面)

粤语里面有个词叫“大国公民”,其内核是公民意识,强调权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。我们学粤语,学的不仅仅是字词发音,更是其精神内涵。

这种内涵当然不仅仅表现在新闻,其在电视剧也充分体现。

比如情景剧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就尖锐地指出,自来水涨价听证会,看似“顺应民意”,实则道貌岸然。

那么,我们把视角转到当今。现在的粤语媒体,还有当年的骨气吗?

2010年之后,经历了亚运的广州,整体上祥和平静,已经没有那么多“名嘴”了。

2013年,李静雯离开了《今日关注》;2017年,彭彭的搭档梁栋离开《今日最新闻》;2020年,彭彭离开《今日最新闻》。仍在坚持的郑达和马志海,很多时候也已经没有办法真正反映民意。

广州新闻再无“名嘴”(图源:羊城网)

2024年,明确反对自来水涨价、永不妥协的“侠士”韩志鹏先生因肺癌病逝,广州永远地失去了一个不可取代的声音。同年,广州水费立即上涨31%,还称“听证会上17名代表均支持上涨”,彻底将道貌岸然变成了“正大光明”。

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自来水涨价是否合理,但当一个调整、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政策只有清一色的赞扬的时候,粤语精神就已经死了,这也应证了1991年罗大佑的预测,“大国公民”的内核最终沦为“只需身有钱”。

香港路牌

即便现在的孩子们懂得粤语的字词发音,那又有什么意义呢?粤语的灵魂早就烟消云散了!

从双语共融到“对立歧视”

曾经,国粤双语作为官方语言,共存于粤港地区(港府一直推广两文三语),粤语使用者遇到外地游客,也会竭尽毕生所学,改用普通话服务好外地朋友。

热情、包容,同样是粤语精神的体现,也是对服务业从业者的内在要求。

可如今,香港的服务员,动辄歧视操普通话的游客,翻白眼轻蔑伺候。

来源:小红书

而且,这种恶劣风气不仅存在于香港服务业,也蔓延到了全港各个岗位的各个角落,高校也不能幸免。更有甚者,借国粤对立炒作政治问题,简直令人发指。

来源:小红书

此外,互联网如今还有一部分“粤语警察”,以自己认为的“标准音”来评判他人口音,对粤语初学者严加苛责甚至人身攻击。

图源:粤味调料@B站

殊不知,而语言本是地域多样性的体现,“正音”并不该成为语言发展的唯一标准。

这种内部分裂使粤语从一种包容的文化符号,变成了某种排外的身份认同工具,难以吸引新的使用者,也限制了其传承范围。

结语:粤语与广州,一去不返的辉煌?

至少在我生活的片区,粤语一般称为“广州话”。粤语的兴衰浮沉,和广州的发展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多年前,如果要我自我介绍,我会很自豪地说,“我来自广州,识讲广州话(会说粤语)”。

因为在我心目中,粤语的符号含义远大于交流功能。

粤语是大榕树下,街坊邻里的一句“早晨(早上好)”和“你食咗未啊(今天吃饭了吗)”;

图源:又一植@小红书

粤语是公交车上的的“爷爷你坐啦”“唔该晒,多谢你后生仔(谢谢你小伙子)”;

粤语是四通八达的广州地铁上的报站,是向地铁站工作人员免费借伞时的一句“麻烦晒”;

粤语是行花街时大家说的“恭喜发财,利是斗来”;

在广东,“行花街,过大年” 是镌刻在市民心底的新春传统。(图源:中青报)

粤语是2010广州亚运会的“一起来,更精彩”;是广交会的朴素但真诚的“欢迎来到广州”;

粤语是云山苍苍,珠水泱泱;粤语是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粤语是敢为人先、务实进取;粤语是“以食为天”,笑对生活。

图源: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

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好像不再以广州为傲了。

有人告诉我,越秀五羊已经过时了,广州塔才是新地标。

中共中央文明办将风波定性为“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的重大问题”。

有人告诉我,广州地铁已经落后了,早年规划不当导致高峰期拥挤不堪,“死亡3号线”臭名远扬;老站点没有厕所,新站点换乘距离太长(如番禺广场站3换18需步行10分钟)。

图源:互联网

有人告诉我,广州已不再是“国际化大都市”,而是“中国小孟买”——

大量电动单车在市区随意穿梭,路面交通“好似七国咁乱(混乱不堪)”;

广州路面交通环境恶劣,广州政府部门难辞其咎。(图源:蓉兔兔🐰@小红书)

BRT车道早就引起广泛热议,规划部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;

市内高速的应急车道可以随意占用,毕竟广州交警的执法“能力”名声在外。

图源:B站

还有人告诉我,粤语和人情味一样,已经慢慢变少了,而谩骂戾气开始盛行;

本地人(这里的定义由你决定)的包容最终演变为“包熔”,最终会亲手毁掉这座城市。

2023年6月7日,广州地铁8号线,四川大学研究生张某怀疑一大叔偷拍自己,在大叔自证清白后,张某仍在微博网暴大叔。舆论发酵后,川大给予该生留校察看处分,部分网友指责处罚过轻。(图源:互联网)

粤语的存续,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传承,更与粤港文化产业的兴衰密不可分。曾经引以为豪的影视作品、媒体锐度和和谐氛围,共同构成了粤语文化辉煌的一部分。然而,当这些要素逐渐消失,语言的价值和意义自然难以维系。

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至今没有答案:

粤语,连同曾经的广州,也和我的童年一样,一去不复返了吗?

参考资料

本文收录于 意识之间 (4/16)
上一篇
考研玄学:当年轻人的命运变成一场赛博抽奖
下一篇
我们的教育,已经异化了吗?

发表您的看法

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。若该问题持续出现,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。